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深度嵌入社会肌理,全民监督的时代已然来临。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空前高涨,对权力运行的关注也愈发细致入微。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机关处理一起治安或刑事案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线下执法行为,而是一场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舆论引导与事实澄清并重的综合较量。
警情通报,正日益演变为一种具有媒体属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它不再仅仅是程序性的告知,更是第一时间传递权威声音、塑造执法形象、回应社会关切的关键窗口。一个及时、透明、专业的通报,往往能有效化解误解、稳定情绪、凝聚共识;反之,则可能引发猜测、放大矛盾,甚至酿成舆情危机。
然而现实却是,不少地方公安在面对热点事件时仍习惯“等案结再通报”,甚至出现“全到案才发布”的保守逻辑;有的单位在关键节点上反应迟缓、回应模糊,导致谣言满天飞、情绪失控、次生伤害频发;更有甚者,像防城港“亮证姐”事件中,一个本可迅速平息的小摩擦,因信息通报滞后和沟通失当,演变为席卷全国的舆情风暴,牵连无辜干部、消耗公共信任。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前基层警务系统在网络时代普遍存在的认知盲区与能力短板。
下面,通过近期两起典型事件深入剖析问题本质,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参考讨论。
一、江油霸凌事件:为什么“10天后出结果”成了质疑源头?
7月22日报警,8月4日通报出炉,中间间隔整整13天。表面上看是“调查复杂、伤情鉴定周期长”,但真正引爆舆论的,恰恰是这13天里的“沉默期”。
群众最怕什么?不是案件本身有多严重,而是“你为什么不说话”。在这段时间里,网上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是不是涉案人员有背景?”、“是不是私了了?”、“是不是警察不管这事?”……哪怕最终通报还原了全部事实(多人参与欺凌、轻微伤、依法处理),也无法完全消除公众心中的疑虑。因为那13天,没人告诉你“我们在查,我们不会偏袒”。
更致命的是,官方通报并未明确说明:
- 为何要等到所有人员传唤到位才对外公布?
- 能否先发布初步结论,表明执法态度和案件性质?
- 是否可以阶段性通报进展,比如‘已锁定嫌疑人’‘正在进行伤情鉴定’?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是掌握叙事权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已立案,正在全力调查,请大家耐心等待后续通报”,至少能稳住民心、减少误解。相反,选择闭口不谈,等于默认了“我们有问题不敢说”。
这不是专业素养的问题,而是思维定式的问题。还是停留在“案子办完再说”的老路子上,忽视了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信息真空就是谣言温床,沉默就是纵容猜忌。
要知道,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中,一条消息一旦被放大,就会迅速形成舆论惯性。如果你不能及时介入、主动发声,别人就会替你讲完故事。而这个故事,往往不是你想表达的那个版本。
二、“亮证姐”事件:为何让防城港公安“躺枪”?
这不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却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舆情灾难之一。其核心问题不在事件本身,而在警方应对节奏上的重大失误:
1. 发布延迟,错过黄金窗口期
7月31日晚视频上传抖音,播放量迅速破千万,当天晚上就有人开始造谣“民警上门逼删帖”“她是公安局政治部主任”。但直到第二天晚,广西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才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整整一天的时间,足以让虚假信息发酵成共识。
期间,网友自发组织“人肉搜索”、“网暴领导”、“声讨派出所”......甚至误以为公安内部存在系统性包庇行为。这不是网民太敏感,而是警方没有及时发声,给了恶意解读的空间。
2. 权责不清,引发部门职能混淆
作为接警单位,边境派出所未能第一时间清晰界定事件性质,也未主动说明“该事件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公众自然联想:“是不是你们不想管?是不是想推卸责任?”这种模糊表述,导致公众产生对防城港公安“包庇”或“推诿”的误解,加剧了对立情绪。
3. 应对失语:宣传科电话突然“坏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记者就此致电防城港警方核实情况。面对追问,接线人员称听不见声音,随后直接挂断,记者多次回拨电话,再无人接听。这直接摧毁了政府机关应有的权威形象。这不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整个系统缺乏应急机制的表现。
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现在的老百姓不是不信警方,而是不信‘你们的态度’。”一旦你在关键时刻表现得犹豫、迟钝、回避,哪怕后来真相大白,也很难重建信任。
三、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相信警方通报?
这不是简单的“信任危机”,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是,历史积弊积累的信任赤字
过去几年,“成都四十九中事件”“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胡鑫宇自杀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案件中,部分地方公安机关在初期通报中存在避重就轻、语焉不详等问题,导致公众产生强烈怀疑。久而久之,形成了“官方说什么都不信”的心理惯性。
二是,自媒体放大效应下的信息不对称
短视频平台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内容生产者,但也制造了“碎片化真相”。一段剪辑过的视频、一句断章取义的话,就能点燃一场全民讨论。而警方往往还在走传统流程,等材料齐全再对外发声,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三是,公众对“程序正义”的高度敏感
今天的网民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而是主动参与叙事的参与者。他们关心的不只是“谁做错了”,更是“你怎么证明你是公正的”。如果你不能及时给出合理解释、不能展示透明过程,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全故事”。
四、当前警方在舆情处置中的三大误区
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在舆情应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实体、轻程序,认为“案子办完再说”
表现为:等所有证据固定、所有人员到案后再发布通报。后果是错失黄金窗口期,谣言滋生,公众产生“捂盖子”印象。尤其在未成年人案件、涉众型事件中,时间拖得越久,公众焦虑越强,负面情绪越容易蔓延。
第二,缺乏线上同步思维,把网络当成附加项
表现为:只关注线下调查,忽略线上舆情动态。后果是被动应对,无法主导叙事,陷入“越解释越乱”的困境。很多单位至今仍将舆情视为“麻烦事”,而不是“必答题”,导致每次出事都手忙脚乱、措辞不当。
第三,宣传队伍薄弱,应对能力跟不上节奏
表现为:宣传科无专人负责,遇突发舆情手忙脚乱。后果是回应迟缓、口径混乱,进一步激化矛盾。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线民警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记者提问,办公室工作人员又不懂业务,造成信息传递链条断裂,公信力受损。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办案为主”向“治理为先”转变,从“事后回应”向“全程引导”转变,从“单线作战”向“多维联动”转变。
五、建议构建“互联网+公安”新型舆情治理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公安机关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反应灵敏、公开透明的舆情应对机制。
第一,建立“第一时间通报”机制,守住舆情第一道防线
无论案件大小,只要涉及公众关切,应在事发后黄金4小时内首次通报,说明基本情况、处置措施、下一步安排。同时推行分阶段通报制度,如“已立案”“已传唤主要嫌疑人”“正在开展伤情鉴定”“拟作出行政处罚”等,形成持续输出,避免一次性爆炸式发布造成信息冲击。建议设置“舆情响应专员”岗位,每个派出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舆情监测、初筛研判、快速反馈,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苗头、上报上级。
第二,推行“线上线下同步办案”模式,打破信息壁垒
对于重大案件,可在合法合规前提下,通过政务号定期发布办案进展,如“今日完成笔录X人”“已完成视频调取等,增强透明度。建立“双线核查”机制:线上线索要线下核实,线下调查也要线上同步说明,做到“查得清、说得明、跟得上”。建议引入第三方见证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参与部分案件通报,提升公信力。
第三,强化基层宣传力量,补齐“最后一公里”短板
配齐配强宣传骨干,每个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舆情专班,实行AB岗轮值制,确保24小时在线响应。加强培训演练,定期组织模拟舆情演练,涵盖突发事件应对、媒体采访技巧、情绪疏导话术等内容。建议建立“首问责任制”,任何来电来访都要有人接、有人答、有人跟进,杜绝“我不清楚”“我得问问领导”这类敷衍式回复。
第四,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推动社会协同治理
鼓励社区力量参与,发动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保安等群体协助收集线索、稳定情绪、传递官方声音。善用专家智库支持,联合高校法学、传播学、社会学专家组建顾问团,为重大舆情提供专业建议。特别要完善问责机制,对因迟报、瞒报、误报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倒逼责任落实。
【结语】别再让“沉默”成为最大的错误
这两起事件告诉我们: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警察的每一次沉默,都可能被解读为心虚;每一次迟缓,都可能会被放大为冷漠;每一次模糊,都可能会变成质疑的理由。
未来的警务工作,不能再靠“等案子办完再说”,而要靠“边办案边发声”。
真正的专业,不仅体现在法条熟练、取证精准,更体现在能不能读懂人心、掌控节奏、赢得信任。
只有建立起一套适应互联网生态的舆情应对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事实面前讲清道理,情绪面前守住底线,舆论面前不失主动。
这不是对公安队伍的苛责,而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既懂法律,也懂人心;既敢担当,也能共情的执法形象。
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公平正义。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北京考培基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
电话:01062102099
报名:13520386067
四川考培基地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
电话:028-87333240
河南考培基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
电话:0371-61530113
福建考培基地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
电话:18059236369
新疆考培基地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
电话:18199991222
内蒙古考培基地
地址: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
电话:152481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