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和算法助推下,“网闹”与“网暴”现象愈演愈烈,尤其在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频繁爆发,不仅侵蚀公平正义,更撕裂社会信任的根基。
河南周口医生邵晓蓓坠亡事件、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防城港“亮证姐”事件……这些看似孤立的个案,实则是当下网络生态失序的集中体现。它们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当舆论场沦为战场,当道德审判凌驾于法律之上,我们是否还能守住理性与良知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网闹”,从个体维权到群体施压
所谓“网闹”,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制造热点、放大矛盾、煽动情绪,以达到获取关注、向机构施压或谋取利益的目的。其本质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博弈策略,利用的是地方政府以及官方组织对舆情风险的焦虑以及公众对“弱势者”的天然同情。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尤为典型。女生杨某最初基于个人感受举报肖某性骚扰,本属正当维权。但随着相关推文发酵后舆论失控,学校迫于压力处分了肖某,其个人信息也被曝光,遭网络暴力直至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法院最终判决肖某不存在性骚扰行为后,舆论反转。但杨某不仅未道歉认错,反而在网上炫耀自己被海外名校录取,并扬言要举报对方,“让他这辈子翻不了身”。
这种只要能引发流量、赢得支持,即便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也自认为占据道德高地的心态,正是“网闹”行为的典型表现。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人已将“网闹”变成一门“流量生意”。如防城港“亮证姐”事件中的“平头哥”,明知侯某并非公职人员,仍断章取义、制造对立、收割热度,甚至通过直播维持话题强度,把一场普通会车纠纷推向全国焦点。他深谙网络传播规律,懂得如何触碰公众对“特权滥用”的神经,精准投喂情绪内容,实现从“个人发声”到“全民狂欢”的转变。
此类行为公然违反《民法典》第1032条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规定,也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对侮辱、诽谤行为的明文禁止。若放任不管,必将催生更多“专业造谣者”,使网络空间沦为权力寻租与情绪宣泄的温床。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闹”正在从个别现象演变为系统性操作。有人专门策划“悲情剧本”,雇佣水军刷屏、伪造证据博取同情;更有机构为规避责任风险,默许甚至纵容此类行为,以换取短期舆情平息。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使得真正依法维权的人反被边缘化,而情绪激烈、手段极端者反而获得优先回应。
二、“网暴”,从情绪发泄到人格毁灭
如果说“网闹”是手段,“网暴”则是结果。它不再是简单的批评质疑,而是一种系统性、有组织的情绪暴力,具有极强破坏力与传染性。
河南周口医生邵晓蓓坠楼身亡令人痛心。三名患者家属持续数月发布不实言论、剪辑片段、组织水军围攻,导致邵医生陷入极度无助境地。警方虽立案调查,但初期处理迟缓,未能及时制止谣言扩散。最终,她选择了跳楼“以死明志”。这不是孤立悲剧,而是“网闹”演变为“网暴”的直接后果,也是当前治理体系失灵的缩影。
同样触目惊心的是2023年湖北武汉一小学学生母亲坠楼事件。孩子不幸离世后,这位母亲承受巨大悲痛,却遭网络舆论反复审视、嘲讽、污名化。比如:穿着打扮被指“网红式”,“冷静得不像母亲”,赔偿诉求被污蔑为“索要钱财”......这些言论看似微小,实则如利刃刺心。最终,她跳楼身亡。
还有浙江杭州女孩郑灵华事件。她染粉发、持硕士录取通知书看望病重爷爷的照片被恶意解读为“装可怜”“博同情”,网上遭遇大量辱骂与人身攻击。短短几天内,年仅23岁的她选择结束生命。
这一系列惨剧提醒我们:网络暴力不只是言语伤害,更是心理摧残,甚至可能直接致人死亡。
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但现实中,绝大多数网暴案件未能进入刑事程序,主因在于取证难、追责难、维权成本高。这使得部分网民有恃无恐,认为“反正不会坐牢”。
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首次明确平台分级预警机制、强化账号实名认证、设置一键举报通道,并重点打击恶意引流、诱导跟风、编造虚假信息等行为。这是国家首次针对网络暴力出台专项法规,标志着治理思路由“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全社会的认知觉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点击、转发、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按闹分配”,从非理性诉求到制度性妥协
当前最危险的现象之一,便是“按闹分配”逻辑的泛滥。它意味着:谁的声音更大、情绪更激烈、传播更广,谁就能获得更多资源、补偿甚至免责;而那些依法依规、理性维权的人,则可能被忽视、质疑,甚至遭受二次伤害。
这在学校与医院尤为明显。当事人或其家属逐渐发现,“闹”比“讲理”更有效。他们通过剪辑视频、撰写煽动文字、雇佣水军刷屏,试图制造“受害者光环”,混淆是非黑白,逼迫相关单位让步。
武大事件中,校方之所以对肖某快速作出处分决定,很可能出于对杨某“网闹”的妥协,担心舆情升级牵涉性别议题、校园安全、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在这种压力下,学校宁愿牺牲一名学生的名誉,也要换取短期平静。
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似高效,长期却埋下隐患:
这句话并非仅指向个体心理恐惧,更是对制度失灵的深刻反思:当学校因舆论压力而选择先罚后查,当机构因怕事而优先安抚而非厘清事实,那么受害者的沉默就不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的代价。
“按闹分配”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权力让渡,是对法治精神的背离。若不及时纠偏,将导致整个社会治理陷入“谁嗓门大谁有理”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每一个守法公民的基本权益与安全感。
唯有重建规则意识、强化依法治理、杜绝“以闹换利”的侥幸心理,才能打破这一畸形的妥协机制,让正义回归应有的位置。
四、用法治重塑网络秩序,用制度捍卫人性尊严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闹”“网暴”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优先、平台担责、公众自律”三位一体的原则,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强化法律刚性约束
严格执行《民法典》第1032至1039条,明确网络空间中隐私权、名誉权、人格尊严权的边界;严格落实《刑法》第246条诽谤罪、第293条寻衅滋事罪,对恶意造谣、煽动仇恨、实施人身威胁的行为依法惩处;建议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修订,细化网络侮辱、诽谤、恐吓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
(二)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要求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严格落实《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设立“涉暴内容识别模型”“一键防护功能”;对屡教不改账号实行永久封禁,对违规营销号进行限流、清退;建议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防止同一用户跨平台重复作恶。
(三)培育理性公民意识
建议教育部门将网络素养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医疗机构、高校设立专门心理干预机制,为受网暴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官方媒体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讲清楚“情绪≠正义”“热闹≠真相”,扭转“唯结果论”的舆论惯性。
(四)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舆情快速反应小组”,避免被动应对;对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通报,堵住谣言源头;鼓励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而非依赖“闹”来获得关注。
【结语】正义不该靠热搜点亮,人性不应被流量吞噬
每一次网暴的背后,都是一颗破碎的心;每一场“闹”戏的得逞,都是对法治精神的一次践踏。我们不能再容忍“谁嗓门大谁有理”“谁哭得惨谁占优”的荒诞逻辑继续主导公共讨论。
真正的正义,不在热搜榜上,而在法庭的判决书里;不在点赞量中,而在法律的尺度之内。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明白:理性比情绪更重要,守法比闹事更值得尊重,善良比流量更珍贵,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出“按闹分配”的怪圈,回归法治轨道,重建信任基础。
让我们铭记那些逝去的生命:邵晓蓓、郑灵华、那位武汉母亲……她们不是数据,不是话题,而是活生生的人。她们用生命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守护善良,就是守护未来。
愿法治归来,让正义不再沉默;
愿人性不灭,让网络重归温暖。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北京考培基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
电话:01062102099
报名:13520386067
四川考培基地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
电话:028-87333240
河南考培基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
电话:0371-61530113
福建考培基地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
电话:18059236369
新疆考培基地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
电话:18199991222
内蒙古考培基地
地址: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
电话:152481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