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数字资产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舆情研究 > 正文

舆情应对莫让“向上汇报”异化为“向上甩锅”

更新时间:2025-08-20 00:12:38点击次数:269次字号:T|T

近日,新华社发表《新华视评丨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对舆情时存在的问题:明明是职责范围内的事,非要等上级来定;明明是事实清楚、群众关心的问题,却层层上报,拖到舆论发酵。一段时间以来,“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成了个别单位的托词。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向上甩锅”。

问题出在哪儿?

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干部对“向上汇报”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把系统内“重大事项、紧急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的规定,错误地理解为“报了就不用管了”,认为只要把情况写清楚、报上去,后续怎么处理、谁来回应,就不关自己的事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程序依赖症”,也是一种责任逃避心理。

实际上,"向上汇报"的制度初衷,是为了信息畅通、提高决策效率,确保上级能够及时掌握真实情况、有效指导工作,而不是让基层干部把“报上去”当作“免责牌”。一旦形成“报完就不管”的惯性思维,就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错过最佳处置时机,二是上下级之间陷入“不说不问”的被动局面。

现实中,许多舆情事件的苗头往往最先出现在基层,但一些干部由于怕担责、怕出错,机械地选择层层上报,又一味等待上级指示;而上级看到报告,又以为下面已经在处理了。这就造成“谁都以为有人管、实际上谁都没管”的责任真空局面。结果等到上级介入时,事态已在网络上快速发酵,群众情绪被激化,导致小问题演变成大热点,最终不得不投入更多行政资源去善后。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等”的心态背后,隐藏着“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的倾向。有的干部不是不想干,而是怕干不好;不是不敢表态,而是怕担责。于是,遇到事情先问一句:“这事要不要报?”再问一句:“能不能不我来处理?”一旦上级没明确指示,就干脆不动,任由问题发酵。这传递给公众一个信号:你反映的问题,我不急着解决,先看看有没有人管;你提出的质疑,我不马上回应,先等领导发话。久而久之,群众会越来越不信政府,越来越不相信基层干部。

还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一些单位对负面舆情反应过度,动不动就问责基层,甚至搞“谁出事谁倒霉、谁管事谁担责”的惯性做法。这种“灭火式”思维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干部陷入“不敢说话、不敢动手”的困境,进一步助长趋利避害心态。与其主动作为惹麻烦,不如原地不动保平安。长此以往,大家宁可把矛盾上交,也不愿迎难而上;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不愿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基层治理能力由此弱化,干部担当精神悄然退化,舆情应对从本应第一时间响应的“第一道防线”,变成了被动兜底的“最后一道屏障”。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第一,厘清权责,防止“汇报”变“甩锅”。要明确:向上汇报不是推责理由,而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必须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不得以“已报上级”为由拖延或推诿。上级部门也要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做到“报得快、看得准、回得快”,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闭环。

第二,鼓励担当,让干部敢干事、能干事。要区分“主观失误”和“客观困难”,对出于公心、符合政策、程序合规的先行先试行为,应给予包容和支持;对那些怕担责故意拖延、敷衍塞责的,该提醒的提醒,该问责的问责。只有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避免“没事不敢说、有事不敢办”的怪圈。

第三,压实责任,杜绝“唯上不唯实”。领导要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遇事不躲不绕、不等不靠,真正做到“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同时,要加强舆情应对培训,提升一线干部的敏感度、判断力和沟通能力,让广大干部既能讲政策,也能讲温度,既守底线,又暖人心。

说到底,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干部是否真心为民、是否敢于担当。如果每次都要等上级发话才行动,群众何时才能感受到温暖?如果每件事情都习惯性上交,基层的价值又体现在那里?

唯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真正赢得信任、守住民心。让每一次舆情应对都成为一次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场信任危机的爆发。

(编辑: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北京考培基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

电话01062102099

报名:13520386067


四川考培基地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

电话:028-87333240


河南考培基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

电话:0371-61530113


福建考培基地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

电话:18059236369


新疆考培基地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

电话:18199991222


内蒙古考培基地

地址: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

电话:152481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