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数字资产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舆情研究 > 正文

程序正义是执法的底线,也是公众信任的基石

更新时间:2025-10-12 07:33:23点击次数:128次字号:T|T

近日,青岛黄岛区一起执法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名年轻男子在餐馆用餐时被三名身着警服的民警戴铐带走,几分钟后又返回店内调取监控视频。整个过程持续约几分钟,未见身份核验、未出示证件、未说明事由,仅凭一张照片比对即采取强制措施。

该行为迅速在网络传播,公众普遍关注执法程序是否合规,并就类似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性展开讨论。事件虽属个案,但已引发广泛质疑,部分舆论认为可能暴露基层执法中核查程序缺失的问题。

一、每一次错误都不是偶然,而是一次系统漏洞的暴露

执法行为的本质是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其正当性来源于法律授权与事实依据的双重支撑。此次事件中,办案民警仅凭一张照片比对就采取强制措施,违背了最基本的操作逻辑。身份确认不是简单匹配,它是一个需要多维验证的过程。所谓证据确实、充分,不仅是纸面上的要求,更是实践中的标准。如果连最基本的核查流程都被跳过,依法办案便成了空话。

现实中,个别执法环节中确实存在核查流程不够严谨的现象。例如,在身份识别、证据固定等关键步骤上,偶有因时间压力或经验依赖而简化操作的情况。这种做法虽非普遍,却极易引发公众质疑:为什么当时不先核实清楚?”“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常有发生?这些问题背后,是信任的裂痕,也是制度的警钟。

程序不是形式主义的负担,它是构成防止冤错的关键屏障。只有建立起从线索到结论的完整链条,才能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检验,也让执法者真正明白,权力必须装进制度和法治的牢笼。

二、权力边界模糊,根源在于责任意识缺失

这起事件之所以令人警醒,在于它暴露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部分执法人员对自身职权范围的认知存在偏差,往往是把完成任务当作首要目标,却忽略了如何完成才是决定执法质量的核心要素。当执行效率压倒程序规范时,个体权利就容易成为牺牲品。

执法权不是无限扩张的工具,它的合法性始终建立在明确的边界之上。这些边界既包括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也涵盖日常工作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两高一部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健全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审查工作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通过信息系统、档案信息或生物识别等多种方式交叉核验身份,这是硬性要求。

但遗憾的是,一些基层单位尚未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流程。这种纸面合规、实操缺位的现象背后,其实是责任意识的弱化。倘若每位执法者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他人的人生轨迹,就不会轻易以尽快办结为由忽视关键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专业素养,不在于能否迅速解决问题,它更体现在复杂情境下对责任底线的坚守。这是对权力最深的敬畏,也是对法治最真的践行。

三、从个案纠偏走向系统改进,才是治理升级的方向

青岛警方在短时间内纠正错误并公开致歉,值得肯定。但一个成熟的执法体系,不仅要能发现问题,更要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矛盾,还要推动制度层面的优化。

当前,许多地方已开始探索执法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风险。然而,单纯依靠系统自动提示还不够,关键是要让规则嵌入机制,形成不可逆的约束力。例如,在人脸识别比对完成后,系统应强制触发二次人工复核环节,避免因单一数据源导致误判。这种设计不是增加麻烦,它为安全再加一道锁。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常态化的案例复盘机制。每一次执法偏差都应该被认真记录、深入剖析,找出背后是否存在流程漏洞、培训短板或监督盲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让每一次纠错都转化为制度进步的动力。

四、科技赋能执法,不该只追求速度,更要注重精度

近年来,智慧警务的发展为执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从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到无人机高空搜救,科技正在以更精准的方式介入社会治理。然而,技术本身并无立场,它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和设计者的理念。

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本应提升执法的准确性,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可能放大误差。若仅依赖算法比对结果即采取行动,忽略人工复核环节,就会陷入机器出错无人担责的困境。因此,技术应当服务于程序正义,它无法替代程序本身。

理想的状态是构建技术预警人工复核分级处置的闭环机制。当系统发出异常提示时,由专人进行核实;若确认无误,则依规推进;若有疑问,则暂停执行并启动调查。这样一来,既能发挥科技效率优势,又能守住程序公正底线,真正做到力度精度兼备。

五、程序不是形式主义,它是守护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并非来自偶尔的善意举动,而是源于对制度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感知。一旦某次执法出现偏差,即使事后弥补得当,也难以完全消除负面影响。因为人们关注的不只是结果是否正确,他们更看重过程是否公平。

程序正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保障了每个人在面对国家权力时的基本尊严。无论你是谁,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当享有按照规则办事的权利。这不是特权,它属于法治社会应有的底色。

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每一位执法者的清醒认知和主动践行。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是随意挥舞的武器,它受制于规则。每一次询问、每一次扣押、每一次传唤,都是在书写法治的注脚。唯有把程序当作信仰来守护,才能让执法行为经得起时间检验,也经得起人民审视。

六、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不能错”的执法闭环

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不能仅靠个别人员的觉悟提升,更要靠制度设计的完善。所谓“不能错”,是通过规则嵌套、流程固化和技术赋能,使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具备不可绕行的硬约束。

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细化操作规范,让每一步都有据可依。当前各地推行的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已初见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明确身份核验、证据固定、文书制作等高频场景的标准动作。例如,身份确认必须包含信息系统比对、生物特征识别与档案信息交叉验证三项以上,形成多重校验链,避免单一依据导致误判。唯有将抽象法律转化为具体行为指南,才能消除模糊地带带来的执行偏差。

二是强化过程留痕与责任倒查机制。每一项执法行为都应全程可追溯、节点可回溯、责任可定位。一旦出现差错,不仅要追责直接责任人,更要倒查是否存在制度盲区:是否设置了不必要的前置条件?是否压缩了基层合理判断空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系统能否自我修复、持续进化。

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提升外部监督效能。邀请法学专家、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参与执法质量评价,不仅能增强透明度,更能推动执法行为从“内部合规”走向“社会认同”。只有当每一次执法都被置于公共视野之下,才能真正形成“制度—执行—反馈”的闭环治理结构。

【结语】

这起事件虽小,却折射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深层命题。它提醒我们,程序正义不是装饰品,它构成执法活动的骨架;边界意识也不是束缚,它是充当保护权力不越界的护栏。真正的法治进步,不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举措中,它藏在每一个细节的坚持里。

当每一位执法者都能做到心中有法、行中有矩,当每一项权力运行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人民群众才会真正感受到,权力受到约束,权利得到保障。这才是最坚实的法治根基,也是最温暖的社会温度。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编辑: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北京考培基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

电话01062102099

报名:13520386067


四川考培基地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

电话:028-87333240


河南考培基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

电话:0371-61530113


福建考培基地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

电话:18059236369


新疆考培基地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

电话:18199991222


内蒙古考培基地

地址: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

电话:152481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