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法院判决书落下:肖某某没有实施性骚扰行为,所谓“道歉信”是被迫写下,属于诬告。可讽刺的是,那位指控者不仅未受任何实质惩戒,反而晒出保研通知,还扬言要举报对方,“让他这辈子翻不了身”。
这不是一起孤立的个案,而是一个时代命题的缩影:当舆论成为审判席,当情绪压倒事实,高校的处分决定还能不能守住底线?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对待?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制度建设的问题,更是社会良知的问题。
一、事件脉络简明回顾
2023年7月11日:肖某某在图书馆因湿疹抓挠腿部,被杨某媛偷拍视频并指控“性骚扰”,肖某某在对方胁迫下写下道歉信。
2023年10月11日:杨某媛在网络平台发布帖子称“我在图书馆受到性骚扰”,附视频和道歉信片段,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10月14日:武汉大学作出记过处分,理由为“不雅行为”。肖某某遭网暴,个人信息被泄露,精神崩溃多次尝试自杀。
2024年2月:肖某某母亲公开其病历资料,舆情出现分化,部分网友开始质疑杨某媛是否诬告。
2024年4月:肖某某家人带着所有证据去了派出所,控告杨某媛诽谤。
2024年6月20日:杨某媛毕业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认定肖某某构成性骚扰。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驳回杨某媛诉求。杨某媛败诉后继续威胁肖某某,并再次曝光其个人信息,引发新一轮网暴。
二、舆情不是定罪依据,但却是现实压力
我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可现实中,很多时候,网络恰恰成了最能左右结果的地方。
在这起事件中,最初推动校方处罚的,并非扎实证据,而是汹涌民意。杨某媛发帖时标题写着“我在图书馆受到性骚扰”,配以视频、录音、截图等材料,几小时内阅读量破十万,大量留言要求严惩。甚至出现人肉搜索,将肖某某全家信息曝光,照片被恶意P成遗像传播。
面对巨大舆论压力,校方选择快速响应,仅用48小时发布通报,内容模糊:“经查,该生存在不雅行为”,既未说明具体性质,也未引用法规条款。肖某某因此失去保研资格。
这种做法本质是一种“舆情应对型处理”,不是为了查清真相,而是为了避免更大反弹。看似高效,实则危险。一旦判断失误,代价就是一个人的人生。
要知道,法律讲求证据链完整、程序正义优先;而网络追求情绪共鸣、道德审判。两者本不该混为一谈。可惜很多学校在危机面前,往往以牺牲法治原则换取短期平息。
三、程序失范,为何高校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此次事件中最值得反思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为何明明有医学证明、监控记录和专家意见,校方仍敢第一时间处分学生的清白?更令人不解的是,即便法院已判明不构成性骚扰,校方至今仍未撤销原处分决定。
原因很简单:程序缺位 + 判断盲区 + 舆情焦虑。
程序缺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作出处分前必须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但据肖家人反映,整个过程从未收到听证通知,也没有被告知申诉权利,甚至连基本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 在对学生作出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
判断盲区:早在内部调查阶段,校方其实已经排除了性骚扰可能性(如双方座位间隔过道、全程无眼神交流),但仍以“平息舆论”为由维持原判。这种“先定性再取证”的逻辑,早已背离法治精神。
舆情焦虑: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常常把“效率”当作第一目标,把“稳定”当成唯一任务。殊不知,真正的稳定不是靠压制声音,而是靠公正裁决赢得人心。
四、代价沉痛,一场没有赢家的舆论风暴
法院判决虽还了肖某某清白,但他的人生再也回不到从前。
他曾一度陷入重度抑郁状态,三次尝试自杀未遂;爷爷因不堪网暴突发心梗去世,外公受刺激成植物人;母亲每天轮流守在他身边,生怕他再出意外;原本有望保研的他,因处分记录被彻底封杀,未来职业发展一片灰暗。
而那个指控者杨某呢?她不仅没被追责,反而凭借“受害者”身份顺利保研,还拿到了赴港深造机会。她的硕士论文还存在明显数据造假问题(此发文时,校方已成立工作专班进行调查)。她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通过法考,说要“继续维权”,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这不是简单的“好人倒霉、坏人得意”,而是系统性的失衡:
- 对无辜者的伤害无法弥补;
- 对恶意者的纵容让人寒心;
- 对规则的漠视正在侵蚀公众信任。
更可怕的是,这场闹剧制造了三个输家:
肖某某: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杨某媛:虽然暂时赢了流量,但也失去了基本的人格尊严和社会认同;
武汉大学:公信力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未来类似事件更难妥善处理。
五、重建信任,高校应如何走出“舆情绑架”的怪圈?
这件事不该止步于一句“对不起”,也不该停留在“以后注意”的口号上。它必须成为一个改革契机,让每所学校都明白:程序正义不是装饰品,而是校园治理的生命线;法治精神不是空话,而是维系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一,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事实认定
从行政判断走向科学裁量:不能再让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单方面判断是否构成“性骚扰”。应组建由皮肤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法律学者共同组成的常设委员会,负责审核证据、评估行为性质,确保结论科学、客观、可追溯。建议将“专家会审”机制纳入《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作为事实核查的必经程序,从制度上筑牢公正底线。
本案中,五位皮肤科专家一致认为:抓痒动作符合湿疹患者常见表现,且幅度小、频率低、方向固定,完全不具备故意性骚扰特征。如果当时就有这样的专家组介入,或许就不会出现误判。
第二,设置“冷静期”机制,避免仓促定论
从舆论压力驱动转向理性调查优先:舆情高峰期不宜立即发布处分决定。可以采取阶段性通报方式,如:“我校已受理投诉,正在进行深入调查,请大家理性关注。”这样既能安抚情绪,又能争取时间查清事实。建议制定《舆情响应时限表》,明确重大事件立案后X小时内发布初步公告、X小时内启动专项调查、X日内完成初核并对外披露进展,以制度化保障处理过程的公开、公正与科学。
许多高校在危机爆发时第一反应是“灭火”,而非“查明真相”。但越是紧急时刻,越要克制冲动决策。冷静期并非拖延,而是对权力运行的一种自我约束。
第三,建立诬告追责制度,形成震慑效应
从受害者保护迈向权利边界守护:对于查实的恶意指控者,不仅要撤销其不当利益(如保研资格、奖学金),还应依法依规给予纪律处分,必要时追究民事责任。否则,只会鼓励更多人利用网络暴力达到个人目的。 建议将此类行为纳入学生诚信档案,影响升学、就业、评优等关键环节,切实遏制滥用权利之风。
当前我国尚无针对校园性骚扰诬告行为的专门追责条款。杨某媛虽被法院认定为诬告,却未承担任何实质性后果,反而因“受害者标签”获得额外资源倾斜,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第四,加强师生法治教育,提升辨别能力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许多网友之所以曾一边倒的支持杨某媛,是因为缺乏基本法律常识。学校应定期开展普法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性骚扰”、什么是“合理怀疑”、什么是“举证责任”。只有全民懂法,才能减少误伤。建议开设“校园法律素养必修课”,以近年来校园内典型违法违纪案例为教学素材,实现新生入学阶段全覆盖,筑牢法治思维根基。
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培养一种“尊重事实、敬畏规则”的公民意识。当每个学生都能区分“情绪表达”与“法律事实”,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
第五,构建“全过程透明+结果反馈”机制
从黑箱操作走向阳光治理:最核心的信任缺失,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调查流程、申诉渠道、处理依据,只能靠猜测和传言判断是非。因此,必须打造一个“看得见的过程 + 想得起的救济”机制。建议校方在作出处分决定后,同步附具《事实说明》《法律法规依据清单》《申诉及救济途径指引》等材料,确保每一步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这一机制不仅能倒逼学校规范操作,更能营造一种“敢于发声、勇于维权”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学生相信自己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公正对待时,他们才会愿意相信制度的力量。
【结语】
别让十万加的愤怒,取代了证据的力量!
这场风波最终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反击网暴,而是如何防止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网暴的人”。
我们不能否认,女生维护自身权益没错,但她的方式却越过了边界。同样,学校也不能因为怕担责就草率处分。真正的保护,不是一味护短,也不是盲目站队,而是守住底线。无论你是谁,只要没犯错,就不该被污名化;只要你说了假话,就必须承担后果。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个人人都是发言者的时代,请记住:你的每一次转发,可能都在影响别人的人生。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里,请记得:真相永远比情绪更重要。
愿肖某某早日走出阴影,愿杨某媛学会敬畏法律,愿每一所高校都能从中吸取教训,真正建立起一套既能快速响应、又能坚守底线的现代治理体系。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成为下一个“被舆论裹挟的受害者”。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北京考培基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
电话:01062102099
报名:13520386067
四川考培基地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
电话:028-87333240
河南考培基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
电话:0371-61530113
福建考培基地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
电话:18059236369
新疆考培基地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
电话:18199991222
内蒙古考培基地
地址: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
电话:15248127535